灯火互联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11-07-27
  • 发帖数41778
  • QQ
  • 火币41290枚
  • 粉丝1086
  • 关注100
  • 终身成就奖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灌水天才奖
  • 贴图大师奖
  • 原创先锋奖
  • 特殊贡献奖
  • 宣传大使奖
  • 优秀斑竹奖
  • 社区明星
阅读:3413回复:0

探秘渤海12米深处民国沉船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1-10-26 08:30
经过分析,现在确定这是一艘铁木质沉船,船形很完整,长21.6米,宽5米。”
  ■“队员们发现,这艘船的船头船尾倾斜方向相反,中部有淤泥覆盖,推测船中间是断裂的,有可能是受到外力撞击沉没的。”
  从“南海一号”到“南澳一号”,水下考古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去年9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国家博物馆合作,对部分水下文物点进行了实地探摸,并在大沽口散化锚地发现一处沉船遗址,但因为时间不允许,并没有进一步进行考察。今年10月10日,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合作,本市水下文物调查工作重新开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工作组已经甄别出一些有价值的水下文化遗产线索。
  静静躺在渤海里的那艘沉船究竟是哪个年代的,沉船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昨天,记者跟随水下考古队员一起出海到达沉船遗址,见证了水下考古队员的工作,并从他们那里了解了更多关于沉船的信息。
  记者 王丽 摄影记者 赵建伟 胡凌云
  水下图片由天津文保中心提供
  早上6点 天气不错
  队员们决定当天出海作业
  这十几天,水下考古队员们一直住在开发区,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他们随时准备出海作业。
  昨天早上6点,起床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梅鹏云主任看了一下外面的天气,很是兴奋:“太好了,天很晴,而且没什么风,这种天气最‘出活儿’了!”队员们决定当天出海作业。
  不到8点,队员们来到北塘码头,船长已经早早等在这里,看到随行的记者,他笑着说:“你们赶的日子真好,前天海上风特别大,浪头都过驾驶室了,我开了20多年船,都吓得够呛。”
  早上8点 北塘起航
  考古船缓缓开往沉船遗址
  早上8点,20多米长的考古船缓缓开出码头,海风吹在脸上,感觉有点凉,但是很舒服。梅鹏云指着海水对记者说:“你看,这种水波叫‘涌’,不是‘浪’,‘涌’没有白色的浪头。”
  船长告诉记者,这一路船速不会太快,基本上相当于骑自行车的速度。这样,要经过两个半小时才能到达沉船遗址。
  据介绍,我国的水下考古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水下考古队员需要符合很多条件:必须是考古专业的“正牌军”;身体条件要好,游泳技能突出;由于经常在水下作业,队员的耳、鼻也不能有任何问题。现在,全国只有50余人能够进行水下考古工作,天津只有两人。此次本市首次开展水下考古活动,调集了广东、福建、山东、浙江、江西等地一共15名有经验的水下考古队员先后来津,“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领队崔勇也受邀来到天津指导。“水下考古在广东、福建等地开展得比较早,经验比较丰富。原来大家都觉得渤海湾海水流动性不好,水下能见度肯定不高,来之前都在犹豫要不要带专业的水下摄影、摄像器材。还好我们带了器材,下水后发现,平日里渤海的水下能见度在1米左右,在水下考古工作中算是很好的情况。队员们在其他地区曾经遇到过几乎没有能见度的水下作业,那时全靠手摸了,会给水下考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崔勇说。
  上午11点 下水作业
  能见度差只进行了16分钟
  上午10点30分,经过两个半小时,船终于开到了沉船遗址,队员们开始各自的准备工作。
  这次下水,由天津考古队的两个小伙子充当先锋。穿好潜水服,戴上潜水镜,背上将近20公斤的氧气瓶,穿上脚蹼,上午11点左右,两名队员跳入水中。
  “这艘沉船位于12米深的海底,队员们下去只需要1分钟,但是返回需要五六分钟。因为水下压力大,队员们要在中途休息一下,减轻压差带来的身体不适。”崔勇说。
  队员们顺着一根白色的绳子潜到沉船的位置,他们将进行下水测绘、吹泥、拍照以及清理渔网等工作,并对遗址点的经纬坐标、水流、水深等海况环境进行收集、整理。“现在水下的温度有十六七摄氏度,这对队员们的体能是个考验。他们背的氧气瓶最多只够用半个多小时,所以一定要自己掌握好时间,不然容易出危险。”崔勇告诉记者,水下考古一定要两人结伴而行,一旦一个人的呼吸装置出了问题,可以和同伴共用一个。队员们的呼吸装置容易缠上水下被沉船钩住的渔网,两人结伴就可以为对方切断渔网,保证水下作业更安全。如果水下情况好,将有7组队员先后下水。
  遗憾的是,由于昨天水下能见度不高,队员们的水下考古工作只持续了16分钟,没有进行具体工作。“应该是因为天气不错,大量渔船都赶在今天出海打鱼,渔网在海底拖带,把淤泥搅了起来,才会造成能见度下降。”崔勇解释了水下能见度不高的原因。
  综合多条线索
  确定沉船年代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梅鹏云介绍,其实昨天之前,队员们已经多次下水。在初步了解沉船状况后,队员们还对沉船进行了潜水探摸,发现沉船表面有贝壳等附着物,显然这艘沉船所在的年代距离现在时间不短了。队员们在淤泥堆积较厚的地方采用高压水枪等清除部分泥层,揭露出一部分沉船遗迹,同时对沉船进行局部解剖。
  “经过分析,现在确定这是一艘铁木质沉船,船形很完整,长21.6米,宽5米,船上布满渔网。队员们发现,这艘船的船头船尾倾斜方向相反,中部有淤泥覆盖,推测船中间是断裂的,有可能是受到外力撞击沉没的。船主体是木质,船头、船舷包有铁甲,船头部位发现了部分船前甲板,此外还有隔舱板、缆桩、绞盘等船体结构。”梅鹏云说。
  如何认定这是一艘民国沉船呢?梅鹏云介绍,我国关于这艘沉船并没有船名和沉没年代的记载,说明它沉没的年代在新中国建立海事档案之前。队员们之前曾经走访过当地老渔民,基本上排除了沉船为渔船的可能。后来,经过与历史文献资料和目前掌握的沉船资料进行对比,最终确定其为民国时期的沉船,这也是天津水下考古首次发现沉船遗址。对于沉船详细的结构、用途及相关文物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今后几天,队员们还将就其他几处沉船线索进行初步确认。明年,本市还将继续开展对于这些沉船及本市其他水下遗产的调查研究。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