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门户
内部优惠
喜欢
话题
VIP会员
搜索
新浪微博
登录
注册
100%
100%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界新闻
>
“疯狂攫取用户信息”:数据发掘是否太过分了?
回复
« 返回列表
xiaozhengzi
论坛版主
注册日期
2011-07-12
发帖数
756
QQ
火币
1840枚
粉丝
93
关注
1
加关注
写私信
打招呼
阅读:
1686
回复:
0
“疯狂攫取用户信息”:数据发掘是否太过分了?
楼主
#
更多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发布于:2011-12-10 23:49
保存
100%
100%
[]
1
在一个信息无限分享的世界中,
用户也可以成为商品
。诸如谷歌、Facebook、Foursquare和Twitter等一些在线平台就是新的厂房,在线用户在浏览网页、登入社交网站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数字化痕迹,为数据的买卖提供资源。每一次发出的
微博
、解锁的标记、搜索的页面以及点击的“偏好”按钮,都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更多用户信息。数据分析人员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打包和出售,企业则利用它们更加精确地锁定客户。
沃顿商学院法律研究和商业道德教授安德里亚·麦特维辛(Andrea Matwyshyn)说道:“即便是传统企业也发现,通过收集和利用客户信息,他们就能开发出全新的业务线。”从杂货商店到加油站,零售商都会提供积分卡来跟踪客户的购买情况。Visa公司甚至申请了一项专利,用于向客户发送在线精准广告,其中一部分信息就来源于线下的信用卡消费记录。通过Foursquare等社交网络媒体,人们也会把他们在线下的消费信息带回到网络世界。
主张保护隐私的人称,这种收集数据的行为太过分了,是对个人信息使用话语权越来越少的用户的一种剥削。近期,保护数字隐私的呼声越来越大。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乔恩·雷布维茨(Jon Leibowitz)在10月公开指责收集在线数据的人是“网络狗仔队”(cyberazzi),呼吁建立“不准跟踪”机制,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控他们分享的在线信息。Facebook即将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2009年12月,Facebook被指控对网站的隐私政策进行了“可追溯的实质性修改”,导致
注册
用户的信息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被公开。个人和集体诉讼科技公司、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的案例此起彼伏,声称自己的隐私被侵犯。立法者也引入了多项法律法规提高数据收集的透明性。
另一群人则主张说,数据发掘能够打破壁垒、敞开大门,让企业更加深入地了解用户想要什么,帮助他们为用户提供更多所需要的东西。沃顿商学院客座教授、纽约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主管阿宁德亚·高斯(Anindya Ghose)认为,用户从信息自由流动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处。他说:“企业可以利用我和朋友在Facebook上的互动信息,为我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及服务。”这种个性化不仅会考虑到个人的网页浏览行为,还会考虑此人社会关系网中的关联行为。
不仅如此,高斯还表示:“社交媒体正在使市场营销变得民主。”因为信息的
病毒
式蔓延会促使企业与客户加强沟通,客户的声音由此得到了强化。这种双向交流越丰富,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就越强。高斯说:“公开贩卖数据的情况还是很少的。更多的时候,数据就在那里;已经是存储和收集好了的。随时等待中间人对其加以有效利用……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有很多信息以供‘分享’”。
对服务于在线行为广告商的企业来说,这是很好的消息。他们会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喜好和购物行为有针对地投放广告。互联网广告比其他任何媒介广告的发展速度都要快。根据媒介服务机构ZenithOptimedia的估计,互联网广告的年均增幅达到14.6%。该公司预计,在线广告将在2013年之前超过报纸,占据18.9%的全球广告市场份额,成为仅次于电视的世界第二大广告媒介。
数字信息搜集公司eMarketer预计,2011年,Facebook有望在全球创下38亿美元的广告收入。这个社交媒体巨头目前的信息来源超过8亿活跃用户,使用70种不同语言。搜索引擎巨头谷歌仅在今年三季度的广告收入就达97.2亿美元,占广告总收入的96%。在向监管机构提供的报告中,谷歌称如此丰厚的盈利离不开“搜索结果和广告的精准及优质。”
新瓶装旧酒
沃顿市场营销学教授乔纳·博格(Jonah Berger)表示,将用户信息视为商品并不新鲜。他把对在线数据发掘的探讨称为“新瓶装旧酒”。广播、电视、杂志和报纸一直都在利用受众吸引广告商。长年以来,直接营销商和分类广告商会把用户的电话和通信地址汇集成册出售。博格说:“企业发掘用户数据的做法由来已久。”他还说,现在只不过是数据更多了而已。
随着越来越多的在线用户利用自己的隐私交换社会关系,数据的规模也变得愈发庞大。美国消费者报告国家研究中心在2011年6月的一项调查发现,34%的Facebook用户都会把完整的出生日期放到网上,21%的人会分享孩子的姓名和照片。约五分之一的人不注意使用Facebook的隐私控制功能。
“用户希望获得个性化体验,渴望社交、分享信息,而且通常是公开地与在线的其他人交流。”沃顿商学院运营与信息管理学教授桑德拉·希尔(Shawndra Hill)说道。“随着目标营销和推荐搜索引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体验中的一部分,用户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行为信息被企业用来打广告越来越介意……一些人担心他们的数字隐私。但经常的情况是消费者愿意放弃自己的‘数据自由’以换取某些有用的、需要的和看起来免费的东西。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用户是在用个人信息换取服务。”
为获取、集中、管理和散播这些数字化的数据,形成了各种企业组成的大环境。
用户通过cookie留下上网信息。这些很小的文本文件由网站服务器发送,储存在用户电脑或移动设备之中。有了cookie,网页就能识别哪些浏览器再次访问自己,为用户存储下偏好网页的身份信息,以及保持主页选项等。Cookie还能获取行为信息,数据搜集者、广告商和广告网站就能利用这些信息制作精准广告。一个网站往往与一系列第三方相关联,他们出于各种目的收集cookie数据。
在线广告行业表示,自己并没有买卖用户个性化信息,比如用户名称、电子邮件地址等等,而是收集匿名数据,建立用户群组档案。美国互动广告局负责行业服务的高级副总裁谢丽尔·梅恩(Sherrill Mane) 说道:“这个行业的规范参与者不会买卖可识别的个人信息。”互动广告局拥有媒体和
技术
公司会员超过500家,占美国在线广告业务量的86%。梅恩表示,
大家
的目的是实现更加完善的用户划分:“而不是掌握人家的名字,然后进行骚扰。”
但这并不意味着别的人不会利用数字化数据来针对个人。旧金山非盈利机构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高级律师Lee Tien表示。该基金会致力于维护人们的数字权益。他说:“广告商……只关心我们作为潜在消费者和购买者,(但是)那里有非常丰富的数据。其他机构或许对你的私人情况更感兴趣。”他指的是
很多比较受欢迎的网站上平均会有65家第三方数据追踪商
。比如,用人单位和保险公司可能会根据他们收集到的数据,拒绝录用求职者或者拒绝提供健康保险。要关注的“可不是做广告的问题”,他指出。“我们担心的是被追踪、但却不知道这些数据作何用途。”
喜欢
0
评分
0
最新喜欢:
回复
100%
发帖
回复
« 返回列表
普通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陆
或者
注册
100%
返回顶部
关闭
最新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