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网络泄露事件之后,都会有网站以此作为吸引用户点击、浏览和增加收入的手段,它们是互联网上的食腐者。
我至今难以忘怀2008年年初,陈冠希老师带给网民们的欢乐,互联网上每一次内容的更新都连通着线下屏幕后的窃窃私语。
至此之后,各种“门”层出不穷,无论是1.0还是2.0,开心网还是
微信、
微博,人们对个人隐私的尊重毫无进步,也有一些公司在产业链上以此牟利,它们是互联网上的食腐者。
10月14日,“乌云”开启了食物链上的另一次狂欢。这家号称是“白帽”(用
黑客技术来测试系统
漏洞并提醒对方)的黑客组织,在网上公布报告称,如家、杭州维景国际等大批酒店的开房记录因存在第三方存储和系统漏洞而被泄露。这些酒店都使用了浙江慧达驿站网络有限公司开发的酒店Wi-Fi管理、认证管理系统,而浙江慧达在服务器上实时存储了这些酒店客户的数据,包括客户名、身份证号等隐私信息。因为浙江慧达系统存在漏洞,使这些信息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事实永远比报告发展得快。在乌云公布之后,相关开房信息很快在互联网上流出并且可以下载,搜索相关信息,很多
网盘、论坛、个人网站也都在网页上加入了对应的关键字,网民很容易搜索点击。甚至在10月18日,就有一个以泄露的信息作为数据库,输入个人姓名后就可以查询开房信息的网站上线。
如果说注意力或者点击率是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基础的话,个人开房记录肯定能够与艳照、色情视频一样,在短时间内为网站产生大量点击,带来巨大流量。
整个利益链条倒不难理解:首先是黑客发现漏洞并且小规模公布,然后有人通过漏洞获取数据,之后是相关网站以此作为噱头吸引点击量和数据,最后的结果是这些网站获得知名度、新用户以及广告点击。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运营网站的方式。看上去,它不消耗网站资金,也不增加人员,只是用互联网上已经公开的数据为网站服务,是一件很“讨巧”的事情。但是,除了酒店、浙江慧达要为这些酒店用户隐私负责之外,创业公司利用他人的隐私投机式短线盈利策略来换得知名度实质上是在作恶。
这种行为不像熊猫烧香一样的
病毒或者木马,通过窃取用户账号和密码这种直接违法犯罪行为,而是“人血馒头”式的附着在恶行之上的行为。而且,他们未必不知那是“恶”,只是总有一种赚钱艰难、在逃避与懒惰一番后“不得不做”的鸡贼与猥琐—或者毫不在意。他们拿声誉做了最大的赌注。
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来说,这不是好事。就如同在标题党横行的网络门户竞争中,很难产生有质量的网络新闻一样,利用个人隐私充当网站噱头,欺骗用户和广告联盟,不仅阻碍创新和正常的互联网产品竞争,也损害了创业公司的竞争环境。
当然,不是所有的投机都没有商业意义。毕竟,那些西装革履的华尔街人士,会把投机包装成合法而让人艳羡的高回报率大餐。但是,在创业公司有限的时间精力范畴之内,创业者们也有必要问问自己,是更想做一桩经得住市场考验的生意,还是靠隐私擦边球来捞一笔活计—是哦,没错,它可能的确会赚笔钱。
不用把自己想得太高尚,抛开道德高帽去想这件事值不值得做—这种食腐者炒作方式的最终效果也值得怀疑。首先,为了浏览下载这些泄露信息而访问网站的用户是有价值的吗?他们带来的点击只能是一次性的,网站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获益,比如通过广告联盟获得更多点击分成和短时期用户的增长。在此之后,用户很难再次访问这样的网站,新增加的
注册用户变得没有意义。另外,对于网站的运营来说,这种方式肯定不能成为常规手段,搜索引擎也有相应的惩罚机制。并且,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对于利用这些个人隐私牟利的网站来说,它们最应该担心的是,在这场用户和市场的长期优胜劣汰中,它们是不是正在把自己逼向自我矮化和降级。
中国商界有种观点在暗地里流行:民营公司“第一桶金”或者发展过程中,总是与“原罪”有关联,可能是这样,但如果这成了你的公司早期为所欲为的借口,这就完全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