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问
wifi密码是多少?”很多人只要来到公共场所,都会拿出
手机、电脑来“蹭网”。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缺少安全防护措施,还有可能是
黑客自行搭建的“山寨WiFi”,会导致账号密码被盗、个人信息泄露、网银盗刷等严重后果。昨天,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消费者如在公共场所不需要使用WiFi网络,建议及时关闭无线数据功能。
蹭WiFi网银被盗刷69次竟毫不知情
近日,江苏南京市民张明使用公共场所WiFi后,电脑被黑客入侵,网银上的6万多元在两天内只剩下500元。蹊跷的是,他的U盾、银行卡都在,账户还绑定了手机短信,密码也没丢,卡内的钱就被人分69次盗刷了。经调查,张明的钱是通过三个第三方支付平台“溜走”的,他的手机还被黑客做了手脚,收短信的功能被屏蔽,所以发生的69次交易他根本没收到任何短信提示。不过,大部分用户尚未意识到免费WiFi的安全风险。记者随机采访20多名“蹭网族”后发现,仅有2人知道免费WiFi存在安全隐患。不少“蹭网族”表示,没听说过免费WiFi不安全,连接时一般不会想太多,而且大部分智能手机都有WiFi自动连接的功能,会自动连接免费的WiFi。
使用WiFi后及时关闭 不随意登记身份信息
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预防个人信息外泄。首先,就是不要浏览不正规网站。为了避免上网时被跟踪,建议消费者定期清理电脑中的Cookie。第二,不随意登记身份信息,不轻易填写详细资料。在
注册网站、论坛登录账号时,消费者要尽量做到“有限提供”。第三,分级管理个人密码,密码设置要多变。第四,安装使用正版
软件,设置软件正当权限。第五,消费者如在公共场所不需要使用WiFi网络,建议及时关闭。在使用个人电脑上网时,不要轻易让陌生人远程操作自己的电脑。第六,信息外泄要及时补救,保留证据主动维权。消费者要对个人信息予以妥善保护或及时销毁,不要随意处置含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据、交通票证和电子数据等。 记者芦艳
中国人民银行加紧制定互联网金融监管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穆怀朋10日在新一代信息
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人民银行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份意见作为“顶层设计”,将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制度基础。穆怀朋表示,一些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片面追求业务拓展和盈利能力,采用了一些有争议、高风险的交易模式;有些变相建立资金池,吸收存款,提供担保;有些没有建立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和可疑交易分析报告机制,容易为不法分子利用平台进行洗钱和诈骗等违法活动创造条件。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