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互联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11-07-27
  • 发帖数41778
  • QQ
  • 火币41290枚
  • 粉丝1086
  • 关注100
  • 终身成就奖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灌水天才奖
  • 贴图大师奖
  • 原创先锋奖
  • 特殊贡献奖
  • 宣传大使奖
  • 优秀斑竹奖
  • 社区明星
阅读:2612回复:0

[资讯]网络依赖症:做事先百度 离开搜索是路痴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4-07-03 11:04
我觉得碰到不懂的问题,包括病情先查百度不是什么错误的方式,关键看你怎么对待网络的答案,自己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盲目相信。记得小时候碰到不懂的问题就去问父母,现在真的方便了不止百倍,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百度病,意为依靠网络盲目自诊,看病必先上百度检索,总把病往最坏处想。你是否已经患上“百度病”?近千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显示:87.5%的网友经常或偶尔会通过网络进行病情自我诊断。


其实,除了生病上网自诊,生活中,网络搜索依赖症已经无处不在:出门前网上搜索路线图、买东西前网上搜索对比价格、遇到困难时在线搜索解决方法……我们正逐渐沦为一群“离了互联网会死星人”。


看病:搜索结果是“恶性肿瘤”


今年24岁的重庆人何洋,正在北京一所大学读研究生。今年5月中旬,母亲何女士在电话里告诉他,自己的左肩膀上突然长出一个红色的肉疙瘩,有痛感,并且越长越大。


得到消息的何洋赶紧通过网络搜索母亲的病情。他输入母亲所描述的症状关键字,点下鼠标之后,眼前的搜索结果令他当场崩溃:大多数认为是恶性肿瘤,需要赶紧去医院治疗。


何洋立刻买了机票赶回重庆,陪同母亲前往重医附一院就医。经过大半天的检查,得到医生的最终结果时,何洋简直啼笑皆非。原来母亲属于疤痕体质,这些疙瘩都是伤口愈合后留下的,“属于纤维瘤的一种,并非网上所言的‘恶性肿瘤’”。


据重庆商报联合腾讯大渝网发起的在线调查显示,近9成重庆网友经常或偶尔通过网络进行自诊。其中,61.24%的网友会根据网络诊断出的病情进行自我治疗,54.93%的人表示这种自诊提供了帮助,但超过一半的网友认为只是“凭运气”。


西南医院皮肤科教授郝飞告诉商报记者,一般有文化、会上网的人都喜欢先百度再来医院看病。郝飞说,经常有患者因为痣发痒、变大,跑来医院看病,经过检查未发现什么问题,这时患者往往会说“我去网上百度了的,说很可能是黑素瘤,还是给我切掉吧”。


南坪爱尔麦格眼科医院屈光专家秦应祥也表示,网上自诊既不全面也不专业,大家应该持怀疑的态度。


生活:离开搜索,他就是“路痴”


不仅是看病,生活中,我们逐渐养成了万事都依赖网络的习惯。


今年25岁的陈勇,在永川从事机械类工作,是一个十足的宅男,也是一个典型的“离了互联网会死星人”。陈勇说,吃穿住行各方面,他早已离不开互联网。比如购物,大小物件一律网购。但凡去餐厅吃饭,一定会在大众点评网等生活网站上,事先查询餐厅评价。


“尤其是出门,必须得事先查询好路线,否则将寸步难行!”陈勇告诉记者,自己有一辆代步车,偶尔开车载家人出去玩,周边的一些景点,哪怕去过很多次,也找不着路,“每次都用手机导航搜索,哪里还去刻意记线路?”为此,他被朋友多次嘲笑为“路痴”。


对于自己的这些不好习惯,虽有过苦恼,不过陈勇仍无半点“悔意”,在他看来,网络智能时代,生活本就依赖网络,“反正都离不开,又何苦想离开之后的麻烦事儿呢?”


教育:青少年缺乏生活常识


除了生活无法自理,过度的网络依赖症也让不少青少年出现缺乏基本生活常识的尴尬。


家住大学城的陈皓告诉记者,自己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堂妹,许多常识性问题一问三不知,并且口头语就是“你自己百度去啊!”令她无可奈何。除了常识性问题,陈皓告诉记者,堂妹连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同样用网络检索完成,“尤其是历史题和政治题,甚至写作文都直接从网上搜索出结果,然后摘抄下来”。


此外,从事办公室文职工作的陈皓还表示,自己的工作同样离不开网络检索。“工作需要,经常会写一些公文,每次都是从网上寻找范文和查询格式。”陈皓说,无法想象若是离开了网络检索,工作生活该如何继续。


遇事就百度智商会降低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速途网研究院院长丁道师认为,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的热门工具,能解决人们很多的刚性需求,才让人形成依赖。但他提醒大家,遇到什么事就“百度一下”会导致知识储备差。“过度依赖网络搜索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能力,降低智商。”他建议网络依赖者放弃些可有可无的网络需求,避免被搜索引擎“绑架”。


西南医院皮肤科教授郝飞则想通过商报告诉大家,虽然网上自诊使用方便,但缺乏监管,网上的医学信息不权威、不科学,而且法律明确规定不允许在网络上就诊、卖药。


图片:749242.jpg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